当前位置:首页 > 孙中山研究 > 史料研究
1902年南洋公学退学风潮
时间:2020-03-26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1902 年 11 月,南洋公学全校 200 余名学生因校方无理责罚而集体退学,促成近代中国最早的学生风潮,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墨水瓶引发的集体退学事件

 

南洋公学牌楼式校门

南洋公学牌楼式校门


南洋公学创办于1896年12月,校规严禁学生集会、议政。1902年11月初,五班的教习郭镇瀛见其座位上摆着一个装满清水的墨水瓶,认定是嘲讽他“胸无点墨”,即勃然大怒,扬言要追究肇事者。他思想保守,竟认定此事乃喜好阅读新书报及谈论时事的伍正钧所为,并将此事上报公学总办汪凤藻。汪即以侮辱师长、不守校规为由,将伍正钧及两名“知情不报”的学生一并开除。五班学生对此深感不满,于是开会商讨请求学校收回成命。然而,当晚汪凤藻又以五班学生集众滋事为由,要将他们全数开除。消息一出,全校学生哗然,商定次日一起声援五班。


11 月14日及15日,南洋公学全体学生举行罢课,并派代表至汪凤藻住处,要求收回开除五班的命令,并辞退郭镇瀛。然而,汪凤藻坚持开除五班,以儆效尤。交涉无果,学生在大礼堂举行大会,义正词严地宣称:“学生者,国家所以生存之要素。今教习悍然以奴隶待学生,为种种之束缚。总办复顽钝,欲抑制学生言论之自由。是等奴隶教育,凡为国民,谁能堪之,我辈居此,何为者?”
11月16日,全校学生 200 余人在操场上列队,三呼“祖国万岁”后按班级顺序“走出南洋公学的大门,逶迤向东北方向而去。”时任总教习的蔡元培曾尝试出面调停,却被校内守旧人士指责,认为学生是受了他提倡的自由民权学说影响,才敢与校方公然对抗。面对不实指控,蔡元培愤然与学生一同离校。


公学督办盛宣怀得知事态失控,赶忙派人持亲笔慰留书前来安抚。但这时学生已大半出校,难以挽回。


爱国学社的成立


公学学生一时激愤而出,并未预想过以后何去何从。此时,与学生一同离校的蔡元培挺身而出:“汪总办不让我们完成学业,我们应该自动地组织起来,扩大容量,添招有志求学的学生来更好地进修,同学中对某一门能当教师的就当教师,愿回乡办教育的也好。”
于是,学生们便依照蔡元培的意见,出面筹画自办学校,由于经费阙如,便请求“中国教育会”帮助。中国教育会成立于 1902 年 4月,由蔡元培、蒋智由等人发起,蔡元培任会长。11月19日,教育会与退学学生商议创办“爱国学社”。不过,成立仅半年的教育会自身也没有经费,会长蔡元培赶赴南京向人借款。

 

1921年南洋义务学校教职员学生合影

1921年南洋义务学校教职员学生合影


11月下旬,爱国学社在南京路福源里正式开学。蔡元培被推为总理,吴稚晖为舍监,章炳麟、黄炎培、蒋维乔等为义务教师。爱国学社的成立不仅使退学学生有了一个求知的场所,也是蔡元培等人实施民主教育的试验场,同时开辟了一块传播自由思想的新天地。
爱国学社以灌输民主主义思想为己任,学社最富特色之处就是学生自治制度。学生在校内享有很大的权利和自由,可以设立“评议会”,监督学校行政和学生操行;住宿生也实行自治,高年级学生还充当低年级的教师。爱国学社在教育上的创举和活跃的政治空气,吸引了许多青年前来就学。校内师生们经常聚议时政,高谈革命,民主自由气氛颇为浓厚,故有言爱国学社“隐然成为东南各省学界之革命大本营”。


1903年5月爱国学社部分师生参与了《苏报》的编辑事务。不久,《苏报》因刊载邹容的《革命军》而遭到清廷的查封,章炳麟被羁押,邹容死于狱中。爱国学社亦受到牵连,于同年7月被迫解散。学生殷崇亮得知学社解散,竟愤而投水自杀。


这件由墨水瓶引发的退学风潮,当时社会各界均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很高评价。影响力颇大的《新民丛刊》亦发表评论道:“公学革命,其中国革命之先声乎?其黄种革命之影响乎?”流风所及,1902- 03年间,浙江、苏杭有多所学校相继发生退学、罢课、集会等“学界风潮”,成为中国近代反专制的学生运动的先声,名载史册。

 

(作者:葛爽)


参考文章:
欧七斤:《南洋公学墨水瓶事件始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