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孙中山研究 > 生平事迹
演讲中的孙中山
时间:2020-03-24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孙中山是演讲达人。早在青年时代,他就“以学堂为鼓吹之地”,而“致力于革命之鼓吹 ”,及至周游全球,在世界各地华侨中呼吁“振兴中华”之时, 孙中山已经是遐迩闻名的革命家和演说家了。毛泽东曾这样赞许他的演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叶剑英曾这样回忆:“五十多年前, 我曾多次聆听过孙中山先生激动人心的演说,孙中山先生铿锵的声音至今回响在我的耳边。”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三民主义。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三民主义。

 

可以说,孙中山的演讲常常“座为之满,听者鼓掌不已”。人们听过他演讲之后,“倾向革命,如水就下,即使平时最不喜欢革命者,至今亦连声诺诺,以革命事业为救国之唯一上策”。他振聋发聩的演说词,气宇轩昂、举动有则的姿态,令人回味。

 

孙中山演讲有什么特点呢?

 

气贯如虹

 

演讲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围绕特定的“题旨”进行宣讲,其中必有一缕气脉贯穿始终,体现生命的能量和动力。

 

前人评《离骚》说:“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合抑扬之变,而其中有不变者就是屈子至死不渝的爱国心志。

 

孙中山或鼓吹革命于大洋彼岸,或痛陈主张于国内党中;或训于军前,或说于商界,其声音仪容,言辞吐纳,莫不淋漓婉转,变化尽致。其振兴中华的爱国心志,始终不渝。这种宏伟的气魄,无疑就是一代革命志士那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志士之气”;体现在演讲之中,这种“志士之气”就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浩然正气。它至刚至柔,抑扬自如;或激之以扬,或抑之以低;使“言之长短声之高下”始终得宜 。

 

至诚立心

 

孙中山演讲时语言“浅显易明”,通俗易懂,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听他演讲,如同拉家常一般,诚实感人。孙中山曾说过:“我们宣传主义,不特是要人知,并且要感化民众,要他们的心悦诚服。”即不仅让人知晓学理知识,还要让人为之而奋斗。要达到此目的,孙中山认为“至诚是最大的力量”,要抱诚守真,倡公理,启民智,称心而言直抒所信,发出坦诚真率的心声。因为“唯真声,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孙中山在其1924年的《勉励国民》的演讲中就诚恳发声:“我们大家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从前顶强的国家,现在变成这个地步?”那是“因为我们睡着了”,“中国要成为亡国灭种的地步”。一句句至诚之言让人的灵魂为之震颤,在呼告中辅以声调、语气的抑扬顿挫,鼓荡起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让人产生不可遏止的爱国激情。

 

孙中山演讲唱片

孙中山演讲唱片

 

修辞相佐

 

孙中山先生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充满活力和生机。他经常使用贴切的比喻、连续的反问、机巧的设问等来增强演讲的魅力和说理的透彻。

 

孙中山在桂林学界演讲他的“知难行易”学说,就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口气贯穿了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论十大例证,很有感情色彩地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而且使听众在应接不暇之中无可否认地接受了“知难行易”的哲学。在给广州商团及警察演讲时为了论证“革命在最后一定成功”时,也采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他说:“好比一块大石头,从白云山(位于广州)顶滚到山脚,在中途的时候,试问诸君有没有力量可以阻止呢?”无须赘言频发,就将革命蓄势待发,一旦开启,则不可阻挡这事说得让人诚服。

 

亲切有味

 

孙中山在论述演讲的语言特征时,说:“就措词而论,所说的话,应该亲切有味,要选择人人知道的材料。”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孙中山那个时代,多数人在受苦受难,大家“把中国前途问题横在心上”,所以演讲中不可能插科打诨,随心所欲,见景生情地说上很多笑话。恰恰相反,孙中山在演讲中,总是从“演讲的这间房屋”讲到“建国的工夫”,从“演讲场边的放牛娃”讲到“国民的教育”,从“个人的卖身契”讲到“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他总是能从忧国忧民的思考和同甘共苦的情感交流中,使各色听众感到亲切有味。

 

孙中山的演说使自己的言语具有针对性,并最大限度地情境化,倾情于听众。品读中山先生的诸多演讲辞,便知这“亲切有味”四字已经被他赋予丰富的内涵。

 

孙中山对军界的演说,是这样的:“民族主义是对外打不平的, 民权主义是对内打不平的, 民生主义是对谁打不平的?是对资本家打不平的。诸位将士听到这里,便知革命党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是很容易明白的。这三种主义可以一贯起来, 一贯的道理都是打不平的。革命军的责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 

 

孙中山对农民的演说,是这样的:“在皇帝时代,只有一个人做皇帝。到民国时代,这四万万人都是皇帝。这就叫做以民为主,这就是实行民权……天下者是天下人之天下也。”孙中山对商界演讲,是这样的:“帝国是家天下,民国是公天下。好比做生意,帝国是东家生意,民国是公司生意。公司生意赚了钱,股东都有份,东家生 意赚了钱,只有一个人享受。我们中华民国人民……都是这个公司的股东。” 对不同的听众使用不同的演讲素材,使听众对演讲的态度不会是淡漠疏远而是敬重亲近。

 

逻辑严密

 

孙中山有着渊博的知识,在口语表达上将语言学与文学、史学、哲学、心理学等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既讲明了所要讲的问题,又给人以知识的熏陶,同时以严密的逻辑引领人们思维。逻辑就像万能的触角,能从各方面把听众钳住,使人无法脱身。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进行三民主义系列演讲 , 共分十六讲 , 每星期一讲,每一讲讲清楚一个问题,如同剥竹笋,一层揭一层。如在演讲《民族主义》时,讲到民族的区分有五种原因,“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给人以明朗清晰之感。讲到中国遭受外来侵略,失去许多土地时,从近期到远期,从北方到南方,一一列举,层层推进,对列强侵占瓜分中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又对清政府的无能进行鞭挞嘲讽,充满逻辑的力量感。

 

孙中山先生的演讲“使人知”、“使人信”、“使人感”、“使人动”,他以其热诚致力于“用语言文字去奋斗”,宣传政治主张,唤起民众觉醒,留给当代的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佘凤英)

 

参考文献:

邵和平:《孙中山先生的演讲艺术》《文史杂志》1996年06期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