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探寻中山印记诠释中山精神
时间:2017-07-25  来源:新华社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是一场主题宏大的重点报道,从对外宣传的角度,其意义尤为重要。在台湾民进党上台后推行“去中国化”,企图隔断两岸精神纽带的背景下,纪念孙中山先生具有重要的“两岸意义”;在我们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背景下,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具有“国际意义”。

  然而,外界对中国大陆高规格纪念孙中山诞辰有多误读。新华社对外报道从无处不在的“中山印记”着手,准确诠释历久弥新的“中山精神”。在整个报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分社众多、多地联线的报道优势,同时积极运用新媒体展示手段,取得了较好的外宣效果。

  准确诠释历久弥新的中山精神

  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当天,中央举办高规格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海内外高度关注。推崇和实践中山精神,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而中山精神的精髓无外乎国家统一、振兴中华。因此对外报道的重点落脚在全面准确诠释中山精神,展现中山精神的现代传承以及深远影响。

2016年“5.20”以来,以民进党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仅对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冷漠相对,而且对参加大陆纪念活动的退役将军威胁刁难;与此同时,香港一小部分人公开鼓吹“港独”。在此背景下,纪念孙中山先生,传承其爱国精神,宣扬其追求国家统一的遗志,尤为重要。

  在世界范围内“中山精神”的传承同样意义重大。93年前,孙中山先生这样表述他对中华民族的期盼:“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61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0年前,邓小平同志说:“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在解决南北问题方面可以尽更多的力量。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

  围绕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新华社提前策划,组织广东、上海、北京、江苏、香港、澳门分社以及台湾驻点记者,统筹各地记者力量,深挖各地报道资源,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纪念报道,在海内外产生积极舆论反响。同时连线海外驻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埃及、挪威、瑞士等地的记者,集中反映海外华侨华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情况,展现中山精神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

  纪念日当天,总社编辑选各地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重要遗迹,组织多个分社进行了长篇报道《继承中山精神同心振兴中华——两岸暨港澳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报道从“缅怀不朽功勋继承精神遗产”“传承建设宏图继续开拓前行”“完成先生遗愿追求国家统一”“团结一切力量同心振兴中华”私房面梳理各地纪念活动,围绕总书记讲话精神,细腻呈现各地纪念活动生动的现场、精要的言论,凸显“国家统一、振兴中华”的主旨。全媒体版本配以视频和图片播放后,在新媒体平台浏览量突破40万。

  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两岸意义”

  台湾民进党上台后推行“去中国化”,其中就包括“去孙中山化”,更换新台币上的孙中山像、把孙中山的肖像从台湾公共场所移除的杂音不绝于耳,其目的就是企图消泯台湾同胞对中山先生的记忆与崇敬,隔断两岸精神纽带,改变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

  针对这种情况,新华社记者采写《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使命——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两岸意义”》,旗帜鲜明地点明此次纪念活动的“两岸意义”。稿件从三个层面诠释“中山精神”的“两岸意义”:“中山精神”最突出的特点是热爱祖国,这是两岸同胞今天纪念孙中山先生最应当学习和继承的;“中山精神”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先生一生对台湾念兹在兹,光复祖国的宝岛是他谋求国家统一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精神”更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珍视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同胞,为完成先生遗志奋斗不息。

  稿件通过大量的事实和充分的论述,说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走向民族复兴、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继承和践行“中山精神”,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正确抉择。稿件播发后在海外尤其是台湾岛内引起较大反响。

  除了严肃的评论,新华社还主动发掘孙中山在港澳台各地的遗迹,以翔实的史实证明中山精神在两岸四地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港台部组织港澳分社以及驻台湾的记者,先后采写了《先生精神永远不灭——探访孙中山在台足迹》《聆听孙中山先生在粤足音》《“香港与香港大学乃我知识之诞生地”——寻访孙中山在港足迹》《共历风雨,惺惺相惜——孙中山与澳门友人的故事》等一些列报道,全面呈现中山先生的成长和革命历史足迹。其中多篇稿件被北美《侨报》,法国《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以及《澳门日报》等大篇幅采用。

  探寻遍及神州的“中山印记”

  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新华社还主动尝试从鲜活生动的角度展示中山精神无处不在的影响力。遵循对外报道小切口大主题的规律特点,总社编辑充分发挥海内外记者点多面广的优势,以遍及海峡两岸及港澳的“中山印记”为切入点,挖掘鲜活的、有温度的新闻。

  有关“中山印记”的讨论最早是在微信群里展开的。在搜集有关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报道线索的时候,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中山路、中山公园,还有以中山命名的大学、音乐厅、博物馆、医院。当总社编辑提议可不可以搜集一下孙中山先生在神州各地的印记时,几乎是一呼百应。

  很快有关各地的“中山印记”汇总到了总社:全国有60多个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中山公园,全世界有90多处;中国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道路共有326条,其中定名为“中山路”的有187条;分处两岸的中山大学,混合中国传统服饰与西方时尚的中山装……

  其实,孙中山的名字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1987年出生的吴瀚汀,毕业于广东中山大学,目前她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担任讲解员;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中山装,至今依旧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香港有包含15个景点的“孙中山史迹径”;澳门的景观大道被命名为孙逸仙大马路……遍布神州的“中山印记”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中山”成为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打交道的一个熟悉而闪亮的名字。

  那么,我们的稿子仅仅罗列这些中山印记就行了吗?其实这些“中山印记”只是一种载体,它们所承载的中山精神,已经渗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受访的普通民众,几乎没人称呼孙中山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但他们都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记者,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名字应该被铭记。

  正如北京中山公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盖建中所说,各地中山公园的功能从起初纪念中山先生到现在成为老百姓不可缺少的休闲场所,为老百姓生活服务,这也是中山先生的一个宝贵遗产。

  整个报道是分社与总社通力合作的过程,这也是新华社大型报道的优势所在。参与报道的北京、南京、广州、上海、香港、澳门等分社以及驻台湾记者,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和图片材料。面对数万字的材料、总社编辑精心取舍,最后将成品稿《中山印记遍布神州中山精神生生不息》成现在读者面前。稿件播发后被《亚太日报》、网易新闻等采用。有网友留言“处处有中山,精神永流传”。

  在传统新闻线路发稿的同时,稿件也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了展示。在配图的过程中,编辑尽量避免那种全景式的纪念活动的照片,而是选取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新闻场景,比如各地游客在南京中山陵参观,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山装等等。稿件播发后在新媒体专线的浏览量超过30万,名列当天专线浏览量的第五名。

  当然整个报道中也有一些遗憾,受篇幅所限,许多分社提供的材料不得不忍痛割爱,有的记者采来了几千字的稿子只能选用几百字,还有的记者熬夜赶工,也只能展示其中一两段。其次,事后与记者交流过程中,发现在世界各地同样存在众多的“中山印记”,但受时间、精力所限,没有将其一并囊括,略显遗憾。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