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中山论坛”热论 “绿色家园”——城市更宜居需要“再自然化”
时间:2017-11-22  来源:中山日报

  昨天上午,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孙文论坛上,有十位研究学者获颁"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术奖"。其中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安东强,《孙中山史事编年》 第二卷(1906.1-1911.12)获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辉《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 "孙中山"形象的塑造》、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法律系欧阳白《孙中山反垄断法思想及其对垄断规制改革的启示》分别获二等奖。  

  昨日举行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中山论坛”的主题是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众多来自欧洲和国内研究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专家们围绕主题就 “结构调整与新城市经济”、“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智慧城市和大数据”这三个分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其中如何建设宜居城市就是专家们共同讨论的一个重点。

■绿色让城市“再自然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中山论坛”由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主办,孙中山研究院、欧洲城市联合会以及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为协办单位。因此,参与论坛的许多欧洲专家分享了欧洲城市建设宜居之道。如来自波兰研究与创新中心学院的副教授Andrzej Klimek,提到了通过绿化来增加城市的宜居性。他们正在开发一个可以评估城市热岛效应减轻程度的跨学科的综合社会技术评估模型。“把现有的传统屋顶转变为绿色屋顶,作为试点项目引入。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改造方法,希望从试点城市再大规模地发展到其他城市中。”

  英国朴茨斯大学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组教授 SteffenLehmann认为,城市体系的变迁就是以自然为本的转换途径。他研究了世界上许多城市,包括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二三线城市。大城市里人们有更多的创造机会,但生活居住的空间却面临很多问题;而二三线城市的人们跟乡村的距离更近,却需要提升公共空间的质量、住房质量,以及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SteffenLehmann此次来到中山,发现中山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很适合居住。生活空间、社区多,人们之间有更多的互信、合作。

  他提醒,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多,居住环境会变得拥挤。在这个过程当中,城市要注意增加更多的社区花园与绿色植被。他举例对新加坡的研究。这个城市在过去的12年中,人口数量翻倍,增加了300—500万人,但同时也增加了绿化覆盖率,这对城市的降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植被的覆盖使得城市中的家庭享受到大自然,并且重新把人和自然重新联系起来。有时候我们对于技术、数字化等各种科技建设太过着迷,忘记了大自然。现在我们需要重新联系起来,给人类一个舒适的、安静的、凉爽的空间。这是一个“再自然化”的过程,城市不应只有水泥结构。”

■“宜居”是以人为中心的宏观概念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彦平参与了对 “宜居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评估——基于中国287 个城市的实证分析”。他透露,中山的宜居排名第19位,有着相当不错的指标。另外,他已坚持研究4 年的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指数中,中山的城市宜居品牌指数也很靠前。“从这些指标的得分上看,有着数据支撑证明,中山的确是一个宜居城市。发展均衡,是中小城市的很好典范。”

  相对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在生态宜居上有优势,但在公共服务、社会资源上,还是大城市占优势。“之前我们提宜居,更多的是聚焦在生态环境方面,实际上宜居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以人为中心的。不光是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还要有学习、成长、健康、关怀等。特别是在近两年,在创新驱动转型中的创新、创业。如创客空间、孵化基地、对科研的支持、对人才的鼓励和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刘彦平建议中山要在这些方面努力,向着打造未来国际化的宜居城市目标发展。(作者:陈慧、冷启迪)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