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时间:2020-03-13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规划纲要》

政协中山市委员会办公室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二〇二〇年三月六日



编者按


在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专责小组的统筹组织下,由政协中山市委员会办公室、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编制的《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规划纲要》近日正式发布。据悉,《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孙中山文化的交流合作机制、扎实推进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孙中山文化的融合交流合作路径建设。

《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是,以完成国家命题的高度责任感,深入探讨、挖掘“孙中山文化”的生发、内涵、价值、意义、影响等诸多方面;集思广益,研讨做大“孙中山文化”定位,做响“孙中山文化”品牌,做细“孙中山文化”标识的路径;规划与“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相关的活动举办机制、学术研究机制、传播推广机制、文旅融合机制等;充分发挥“孙中山文化”在建设粤港澳人文湾区的重要作用;按照省委相关文件精神,在中山市建设全球性的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构建“孙中山文化”全球交流合作体系;推动“孙中山文化”成为世界命题、人类命题,让“孙中山文化”成为凝聚广泛共识,团结全球华人同胞的精神航标;通过“孙中山文化”的深度挖掘弘扬和交流合作,为新时代中山市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内驱动力。
《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规划纲要》提出,到2021年时,初步完成“孙中山文化”的深度挖掘弘扬和交流合作的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工作;到2025年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100周年及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时,实现“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深入人心,其国际传播力也显著加强;从2035年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110周年一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




前  言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的世纪伟人之一,他在政治、思想乃至文化上都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提起中山市,就会想到孙中山先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因此,纪念、传承和弘扬好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是新时代中山市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2008年,中山市正式在文件中提出“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十多年间,“孙中山文化”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从中山市和广东省命题最终成为国家命题并探索走向世界之路。“孙中山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囊括历史纵向和横向的诸多内容,同时具有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属性。2011年,“孙中山文化”列进广东省文化强省重点项目,并写进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第二节“共建人文湾区”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历经11年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命题。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流而发挥其价值和魅力。及时把握“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国家命题的契机,研究、规划和推动“孙中山文化”的挖掘利用与交流合作,对弘扬“孙中山文化”并发挥“孙中山文化”在新时代中山市建设发展、在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乃至在中华文化现代化及全球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均具有极为重要价值。




规划背景与发展基础

(一)“孙中山文化”经十余年磨砺上升为国家命题

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个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近代史上是影响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和走向的历史标志性人物,进入当代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和符号化转换过程,就成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孙中山文化”概念由中山市提出,其发展可谓十年磨一剑。

2007年,“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就有了雏形。2008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将“孙中山文化”工程列入八大文化工程之首,予以部署安排。“孙中山文化”正式被官方提出并成为中山市第一文化品牌。
2010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其中将“孙中山文化节”列入重要项目。2011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筹办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弘扬孙中山文化”,自此“孙中山文化”成为广东省层面的命题。
“孙中山文化”的概念也得到了相关民主党派中央的明确支持。2015年11月,纪念孙中山诞辰149周年“孙中山文化”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出席会议,并与参会专家、学者一道,围绕“孙中山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周铁农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孙中山文化”的提出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这次专题研讨会的领导和学者也一致认为,“孙中山文化”从意识形态上、学术上都是可以站稳脚的,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9年2月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这里所指的“孙中山文化资源”与“孙中山文化”本质相同,自此,“孙中山文化”正式上升为国家命题。
(二)中央和广东省等各层面高度重视孙中山的文化价值
对孙中山精神的传承自然包括文化层面。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孙中山先生,其中包括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孙中山对于中国的意义。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出关于“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的战略部署,将“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国家命题,旗帜鲜明支持中山市进行深度挖掘和弘扬。
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历来也高度重视孙中山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弘扬早已在岭南大地形成规模、形成影响。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印发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明确提出了“支持中山市建设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的工作安排。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中山市调研时强调,中山市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接和利用大湾区城市优势资源,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把翠亨新区打造成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
(三)孙中山文化逐步形成了其科学内涵与定位
伴随着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国家命题,在理论与实务界的推动下,孙中山文化的科学内涵与定位也逐渐得以明晰。
(1)孙中山文化的内涵
孙中山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其涵盖面非常广泛,同时具有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属性。一个人的思想、学说、理论、创造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与之相关的人文、历史元素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孙中山先生所处的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是中国和世界的政治格局、科学技术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在时代潮流之下,孙中山先生学习、工作、革命、奋斗的经历逐渐浓缩形成了孙中山个人的思想、学说、理论、创造。与其密不可分的是形成并支撑孙中山思想、学说、理论、创造的历史人文背景以及孙中山的革命战友、家人、朋友等的文化思想。这些共同确定了孙中山文化的范围。孙中山文化的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孙中山的思想、主义、学说、精神。孙中山先生一代伟人的胸襟格局加上丰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成体系的思想:一是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即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纲的三民主义;二是孙中山的哲学和文化思想,包含宇宙进化观、物质与精神观、知行观、民生史观、宗教观、伦理观、文化观等;三是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包含区域建设、交通建设、农业建设、工业建设、钱币建设、开放主义等;四是孙中山的其他思想,包含战争观和军事思想、宣传思想、妇女解放思想、教育思想等。
第二,影响和支撑孙中山个人文化思想背后的历史、文化元素。任何人思想、主义的形成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与历史、环境、时局、他人的影响息息相关。那些滋养、影响、支撑孙中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元素构成了孙中山文化的又一重要部分。这其中一是孙中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香山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二是孙中山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三是直接影响孙中山学说形成的中西文化思想;四是孙中山学习、工作、革命、奋斗历程中所到并留下其深刻烙印的地方的文化(例如檀香山的学校、工作过的医院等);五是遵循孙中山的思想和主张的革命同志、家人、朋友(宋庆龄、廖仲恺等)的文化思想。
第三,孙中山本人作为文化艺术家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成果。孙中山先生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有较高的传统文化和西学功底。一生之中他通过著述(例如《建国方略》《三民主义》)、起草文献(例如《檀香山兴中会章程》)、演讲(例如“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书法(“博爱”等题词)、函札(例如《致郑藻如书》)、谈话(例如“与鲍罗廷等的谈话”)、诗词(例如《挽刘道一》)等多种形式反映其思想和精神,这些文化创造成果也是孙中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孙中山文化与孙中山文化资源
孙中山文化资源是以孙中山文化为立足点和核心,更广泛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资源要素,可以看作是孙中山文化的外延。把握孙中山文化资源有利于更深入地认知、弘扬孙中山文化,并在更广泛层面发挥孙中山文化的作用。孙中山文化资源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影响孙中山文化生发的纵向文化资源。这部分主要是对孙中山产生过影响的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如仁爱、孝道、修身等等。孙中山在《覆翟理斯函》中有云:“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孙中山很小就学习了四书五经,功底扎实,他后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就来源于此。从孙中山的学习经历可以看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是影响孙中山文化生发的横向文化资源。这部分主要是同时代有识之士的文化思想和影响孙中山文化生发的海外文化资源。例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思想就可以归为孙中山文化资源。魏源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魏源的思想显然影响了孙中山的思想,孙中山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
三是孙中山文化现当代传承发展的现实资源,即孙中山广义的传人及其再传所拥有的文化资源。这些传人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例如辛亥革命名人之后有全国政协委员、老板、医生、教师、个体户、记者、科研人员、黄埔军校将官后代等,以孙中山文化为号召将他们的现实资源整合起来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省市政府地方志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外孙学专家学者等中坚力量,应充分发挥上述力量对于发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的积极、重要作用。
(3)孙中山文化的战略价值
孙中山先生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伟人之一,传承和弘扬孙中山文化在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今天依然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是展现爱国主义伟大感召力。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传承和弘扬孙中山文化必将在当今社会充分展现爱国主义的伟大感召力。
二是激励人民为振兴中华奋斗。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认为“建设为革命之唯一目的”。传承和弘扬孙中山文化必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是理解当前中国道路和模式的历史必然性。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了解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四是共促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孙中山先生一生的足迹遍及粤港澳地区,他深受湾区文化的影响又深刻影响着湾区文化。孙中山一生信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中建设人文湾区的精神高度契合。
五是绘制港澳台同胞的同心圆。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这一伟大的历史地位为港澳台所有爱国同胞所公认。传承和弘扬孙中山文化将会明显增强港澳台同胞的认同感,从而绘制一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同心圆。
六是构建国际华人团结协力的精神航标。一生之中,海外侨胞始终与孙中山先生如影随形,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孙中山文化可以成为凝聚最广泛共识,团结国际华人的精神航标。
七是做强中山市无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和文化图腾。孙中山既是中山市的,更是广东省的、整个中国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孙中山文化的概念由中山市提出,它跳出了旧有局限,上升到大文化的高度。因此孙中山文化应该成为中山市特殊且无可替代的文化品牌,加强孙中山文化与具体文化旅游项目的融合对接将会创造出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中山市已成为全球孙中山文化资源传承发展的中心
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家乡以及少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孙中山先生走向世界的起点,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中山市是全球孙中山文化资源当之无愧的核心所在。中山市的孙中山文化资源有以下四类:
一是实体资源。中山市的孙中山文化实体资源包括与孙中山直接相关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和建筑。例如,孙中山故居位于翠亨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村落有一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和其他文化遗迹,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在这里出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长期致力于对孙中山先生及其时代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征集收藏、保护管理。近5年来,合计征集文物藏品达4956件(套),无偿接收捐赠近代名人故居2座。这些文物多为在海外无偿捐赠,具有数量大、成系统、珍贵文物比例高等特点。此外,中山市还有孙中山纪念馆等重要建筑展示着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经历,与其他近代名人相关的建筑和文物更是星罗棋布。

二是人脉资源。由于中山市的独特地位,孙中山的后人、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各国政要、民主人士等都对中山市怀有深厚的感情,经常到中山市参加相关活动。例如,孙中山的孙女孙穗瑛、孙穗华,多次回家乡中山市探亲谒祖,无偿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中山市博物馆捐赠家藏文物史料共计1000余件,均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华侨人脉资源方面,中山市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100多万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都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政要、侨领、社会知名人士到访孙中山故居,拜谒孙中山先生、缅怀孙中山先生。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孙中山故居接待中外游客人数达220多万人次。

三是文化交流活动与文化符号资源。中山市借助孙中山的旗帜,举办了众多的相关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全市以“中山”命名的地点非常多,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体系。例如,以“孙中山”为城市名片,中山市连续举办慈善万人行、“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孙中山旅游文化节、慈善万人行等系列活动。第五届华侨华人文化奖目前已启动,面向全球华侨华人征集作品;主创编导了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拍摄了电影、电视剧《辛亥革命》等。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之际,中山市发布了“六大纪念活动、十大文化项目、六大实体建设、十大民生工程”。中山市政协牵头组织的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海外巡演、“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等文化活动成效显著。同时中山市倡导一街一景可见中山元素,一人一事尽显中山精神。例如,公园有逸仙湖公园、孙文纪念公园、中山公园、兴中道;市级图书馆是中山纪念图书馆,体育场是兴中体育场,学校有中山纪念中学,旅游景点有中山城。孙中山文化符号早已深刻地嵌入中山市民的生活里。

四是学术资源。在孙中山研究方面,中山市也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山市在翠亨村成立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并先后成立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研究所、孙中山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孙中山思想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凝聚了一大批国内外研究孙中山的专家学者。在成果方面,仅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就出版“孙中山与翠亨历史文化丛书”“孙中山著作丛书”共20多种。2004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主持、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编纂,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内首部近代伟人专志系列《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和《孙中山图典》。2017年3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辑出版《中山文献》(第一辑)共56册,影印收入香山(中山)宋代到清代所有著述、方志、部分族谱及民国出版的孙中山史料共67000多页,完成中山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汇编,并同步制作文献数据库在互联网免费试用,在学术界影响广泛。




重要意义




新时代环境下,深入推进“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提升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其价值理念、文化创造、精神风貌等显示出来的国际影响力,主要包括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对外宣传的国际感召力、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力、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人文交流的国际亲和力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过改革开放我国文化软实力已经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正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把持文化传播话语权,在文化产品输出的力度、方式、手段及影响力方面占据优势。国际文化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舆论,影响着国际文化流行和消费趋势,左右着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和发展方向。处于“和平崛起”关键阶段的中国,尤其需要著力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促进各国民众对于中华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孙中山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大成,可谓既有中国气派又富有现代性。孙中山素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在其丰厚的思想体系中不断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光点,经过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择取精华又不泥古并且加以提炼和改造,不仅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而且更加充实了“孙中山文化”的思想底蕴。在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以后,传统文化能否与社会更新相适应,传统文化能否与西方优秀文化合璧,对此,孙中山都提出了一系列颇有价值并带有时代感的见解。西方世界对于孙中山也普遍认可,完全可以将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孙中山文化”在促进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方面理应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是推动我国文化民族化、开放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方面,各国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自文化间的差异、个性和特色。另一方面,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化,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尊重自身文化,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才能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面对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中的传承与发展。“孙中山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观”和“西方文化观”都有独到之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他能革故鼎新,破立共存;对西方文化,他能实事求是,兼收众长。孙中山主张要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建构并不断弘扬中国特色的文化,力图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寻求契合点,表现出“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孙中山文化”具有鲜明的继承性、革命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开放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三)是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之内在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也是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的梦想,他最先提出“振兴中华”口号,开启中国近代民族复兴的思想先河,他一生奔走革命,时时刻刻不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文化”中处处洋溢着的爱国情怀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鲜明体现,孙中山先生高度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同胞共同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旗帜。传承和弘扬“孙中山文化”有利于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实现其现代价值,起到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作用。

(四)是加强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自古以来国家的合法性来源于文化认同,而不是宗教认同和单一民族认同。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亲历中国,他指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英国汉学家马丁·雅克在《了解中国崛起》的讲演中提到,中国人之所以自认为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民族身份的认同,而是因为近2000年文明成果的认同,“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文明没有出现断层,国家兴衰只不过是一个摔倒再站起来的动作而已”。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文明复兴为基本特征和动力,来推进现代国家的建设。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科技、经济领域的竞争,更是文化领域的竞争。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文化对全球各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美国用一部部好莱坞电影就将美国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到了世界各地。中国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和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新中国伟大胜利所创造的新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文化自信,而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对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民族文化认同,全国人民才可能凝聚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反之一旦失去了民族文化认同,自己内部都会乱起来,成为一盘散沙,更不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了。

21世纪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由文化认同来建构的民族文化共同体日益成为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文化”的内涵闪耀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光辉,同时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因此“孙中山文化”具有这种文化认同层面的独特价值,对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有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

(五)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走向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领域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领域和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建设现代化的根本标识,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将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纳入其中,使文化成为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文化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同时又贯穿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各层面。文化可以渗透到经济增长、政治发展、社会生活中,成为影响这些要素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潜在力量。

要理解当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走向,必须回到历史发展中去探寻其脉络。孙中山先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世界文明史上,让一个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型国家,转型为一个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业已升级了的新型文明认同型国家,孙中山先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孙中山文化”的精髓不在坐而论道,而在身体力行。孙中山一辈子在为“顺应世界的潮流”和“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思考和奋斗,承担着开拓者披荆斩棘的重任,引导中国人民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的方案,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的传人,今天的实践离不开对过去的继承,传承和弘扬“孙中山文化”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走向有着重要意义。

(六)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民族现有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丰厚积淀。正是这一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我们不能割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应以自身所拥有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基础,传承其中的优秀成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孙中山自幼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孙中山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天下为公”“博爱”等思想都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芒。“孙中山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传承和弘扬“孙中山文化”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深入挖掘“孙中山文化”的精髓、核心价值和深刻内涵,实现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七)是连结大湾区、海峡两岸、华人华侨文化共识的重要纽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具有构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文化及其认同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稳定发展的纽带。共同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将一个群体紧密团结起来,超越血缘、种族、地域的差异而构成稳固的共同体。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的文化归属感。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完整,最根本的是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新时代推动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纲要》指出,要“共建人文湾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由此,“孙中山文化”正式成为“国家命题”,列入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诚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是核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科技教育发展是翅膀,民生事业发展是目的,但粤港澳大湾区也应该是文化湾区。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九个城市,同属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在历史、人口、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而孙中山先生则与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各个城市都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渊源,在粤港澳地区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文化圈,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文价值链。

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伟大人物。他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首先举起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他主张世界大同理想,希望通过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的追求,进而达到中华民族的复兴,表明了对中国和平崛起融入世界的向往。近百年前,为使中国强盛起来,孙中山亲手描绘的建国蓝图,使国人大开眼界。他临终前还留下两句传世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时至今日,孙中山一生为之奋斗的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两项使命尚未完全达成。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最大范围地凝聚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方面,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厚植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根基方面,“孙中山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特殊而又无可替代的地位。

(八)是实现新时代中山市跨越式发展的内驱动力

中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中并不突出。在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今,和很多其他城市一样,中山市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面临土地碎片之困、产业升级之困、交通瓶颈之困、队伍建设之困的“四个之困”,新老问题叠加,机遇风险交织。如何在新时代为中山市的跨越式发展找到内驱动力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从近期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资源、区位和劳动力优势,还要受到经济资本这些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真正对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文化和价值观。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精神符号、文化符号,孙中山既为中山市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也为中山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聚力建设“湾区枢纽、精品中山”,以大格局谋划大发展、大平台引育大产业、大交通构建大枢纽,坚决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孙中山先生以及孙中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文化体系无疑是中山市的独特资源和文化推动力。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山市大力推进“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将“孙中山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高的合理性。


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的精神为根本指导,充分发挥民革中央孙中山文化研究、传播、弘扬等领域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落实广东省和中山市关于孙中山文化建设的发展部署,深度推进“孙中山文化”包括阐释、传播、推广等在内的交流及合作,为统筹助推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全球华人通过“孙中山文化”的感召,加深与祖国的血脉联系服务;为扩大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服务;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全面完成文化小康建设各项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战略定位

“孙中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杰出代表,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文价值链,又是全球华侨华人共同的精神纽带,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一脉相通。以“孙中山文化”为纽带和动力,将中山市打造成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重点城市,以翠亨村为原点,建设全球最大的孙中山文化基地。利用孙中山和中山市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将中山市建设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孙中山文化”是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时代。孙中山因其伟大的历史功绩成为国共两党共同尊崇的伟人。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但对孙中山的尊崇没有改变。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共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至今仍然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理想,是维系海峡两岸团结的纽带。

第二,“孙中山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对接的产物。孙中山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比前人和同代人更为客观和公正。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各有各的价值,因而要具体分析、比较,根据世界潮流进行取舍,剔除糟粕,择善而从。融合贯通中西文化,建立新型的民族文化,正是孙中山终生致力的目标。他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结合起来,并力图根据中国的实际和世界潮流发展趋势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之间搭建起了融通的桥梁。

第三,“孙中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启航的重要成果。孙中山是伟大的政治家,它的政治思想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更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孙中山政治现代化思想的内容包括五权宪法、权能分离、政党政治与地方自治,这些政治思想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时代的基础上孙中山思想又有所创新,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国家自由观、社会进化民权、复合民主制,这些制度为我国民主制度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开辟了道路。孙中山政治现代化思想沿用至今,使政府与公民的权力协调发展,民主建设更加完善。

(三)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最集中的体现。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人民在艰辛探索中的自觉选择。在推进“孙中山文化”挖掘利用和交流合作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谨防意识形态风险。

第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孙中山文化”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公正等等正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大程度上相吻合。因此,在传承和弘扬“孙中山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孙中山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三,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孙中山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以及整体思想,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下的产物。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博爱”等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同时“孙中山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四,坚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我们应当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不是要让“孙中山文化”惟我独尊,而且尊重各种文化思想的独立性,在对内对外开放包容中扩大“孙中山文化”的影响力。我们应以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精神,平等、谦虚的态度,不断在交流合作开放中丰富和发展“孙中山文化”,不断增加“孙中山文化”的广度和厚度,在包容开放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第五,坚持深度挖掘的理念。中山市是孙中山文化资源的核心所在,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只有做好了对孙中山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才能为交流合作打下良好基础。深度挖掘需做到统筹规划先行,用多种方式深度阐释“孙中山文化”的多层内涵;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各种与孙中山相关的建筑、文物、街区;充分结合中山“大文史”工程,深耕中山特有的文化资源,并与现代文化、新兴业态有机融合;古为今用,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山品牌,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增加新亮点、注入新动能;加强学术研究,把孙中山文化变成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推动其走向世界,积极地参与跨文明、跨文化建构。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完成国家命题的高度责任感,深入探讨、挖掘“孙中山文化”的生发、内涵、价值、意义、影响等诸多方面;集思广益,研讨做大“孙中山文化”定位,做响“孙中山文化”品牌,做细“孙中山文化”标识的路径;规划与“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相关的活动举办机制、学术研究机制、传播推广机制、文旅融合机制等;充分发挥“孙中山文化”在建设粤港澳人文湾区的重要作用;按照省委相关文件精神,在中山市建设全球性的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构建“孙中山文化”全球交流合作体系;推动“孙中山文化”成为世界命题、人类命题,让“孙中山文化”成为凝聚广泛共识,团结全球华人同胞的精神航标;通过“孙中山文化”的深度挖掘弘扬和交流合作,为新时代中山市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内驱动力。

(二)具体目标

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及孙中山诞辰155周年时,初步完成“孙中山文化”的深度挖掘弘扬和交流合作的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工作;“孙中山文化”概念在中山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初步建成,机构设置完成,工作运行进入正轨,重点任务有序推进,联络交流扎实开展;“孙中山文化”的各项纪念活动、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文旅项目、文艺创作等有序开展。

到2025年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100周年及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时,实现“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深入人心,其国际传播力也显著加强;“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相关的活动举办机制、学术研究机制、传播推广机制、文旅融合机制等基本建立并开始运转;“孙中山文化”相关活动和项目广泛开展,并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孙中山文化”对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的支撑作用全面彰显;进一步提升中山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孙中山文化”推动中山大历史机遇,打赢经济翻身仗,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广东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重要贡献。

从2035年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110周年一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充分发挥“孙中山文化”的结构性力量,凝聚港澳同胞和海峡两岸同胞和平统一的人心和力量、激发海外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激发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系列机制形成常态并在发展中运行;完善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形成“孙中山文化”全球交流合作体系,并构建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模式;通过“孙中山文化”进一步助力广东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建设,并发挥重要作用;将“孙中山文化”有机融入中山市现代治理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方面的核心驱动作用。


主要任务


(一)总体任务

1、建立健全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机制和平台

从2007年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至今,中山市已举办了众多文化品牌活动和项目。其中,在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举办了“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演出、拍摄电影和电视剧《辛亥革命》;建设了孙中山史迹径和一系列城市建设工程,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功争取将孙中山文化节、“中山杯”华侨文化奖列入广东省文化强省重点项目。201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发布“六大纪念活动、十大文化项目、六大实体建设、十大民生工程”,组织了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海外巡演等;以翠亨村为原点、孙中山文化为载体的翠亨新区成立并进入建设,翠亨村5A旅游景点成功获批…还尝试了对孙中山文化的物化和活化探索,比如推广中山装、设计孙中山徽章,在红木产品、灯饰产品中嵌入孙中山文化元素,将孙中山文化融进中山市的产业中。

广东文化的核心是近代文化,而孙中山则是近代文化之魂。“孙中山文化”既是中山市的文化命题,也是广东命题、国家命题,甚至是世界性命题。虽然“孙中山文化”概念是中山市提出来的,但仅仅由中山市来做则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机制和平台,借鉴各国文化品牌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文化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挖掘文化精神内核,丰富文化传播形式,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做大“孙中山文化”品牌,全力打造中国文化品牌,为世界打造“中国梦”。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其文化价值观在国际上广泛传播。

2、扩大孙中山文化对内对外的交流和影响

基于孙中山具有深刻的世界性和人类性,“孙中山文化”还要扩大到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合作。要充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背景,加强与大湾区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寻求话语共识与价值共识,建立起一种互相理解与尊重的跨文化人际交流。要建设“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将“孙中山文化”融进“一带一路”、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形成国际性的孙中山文化圈。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流畅通就是文化活力和生产力的体现。创新“孙中山文化”海外传播机制,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好社会力量的独特优势。既运用好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文学作品等传统传播渠道,又运用好互联网传播新平台,通过动漫、微电影、手机视频、全媒体等新兴文化传播手段,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元素的海外推介活动,扩大覆盖面、形成传播声势,达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效果。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学会通过生活和日常叙事,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和人民群众亲身经历的故事来描述,通过鲜活的生活叙事和行动故事显现其理念的光辉和理想的力量,进而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共鸣。

3、促进中华文化共同体认同的形成

文化及其认同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稳定发展的纽带。文化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共同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将一个群体紧密团结起来,超越血缘、种族、地域的差异而构成稳固的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归根结底就是文化共同体。

从提出“孙中山文化”,到真正深入孙中山思想、文化价值的核心,并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上形成一种共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对世界有突出贡献和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国需要进一步发挥自己在世界中的作用,积极改善和提升国家形象,以便更好地为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服务。孙中山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以拓展其思想并助于他的实践活动,积极主张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并强调在恢复中华传统文明的同时仍要学习外国的长处[  孙占元,《孙中山与中国传统文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借助“孙中山文化”研究、阐发弘扬,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孙中山文化的传播唤醒文化共同体认知,找寻文化共识,能够让世界从深层次上理解中国、拥抱中国。

4、发挥孙中山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

孙中山文化研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和作用。于中山市而言,可以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可以在广大民众中间建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为大湾区发展提供巨大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于国家而言,可以有效协调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可以强化社会认同,弥合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诠释了孙中山先生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理想和信念,强调“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孙中山文化”正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目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可依靠的载体。

(二)具体任务

1、建立健全孙中山文化的交流合作机制

探索孙中山文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即通过何种方式凸显孙中山文化主题,如何扎实做好普及推广,如何做响孙中山文化品牌,如何通过一系列方式和渠道促进孙中山文化在不同层面上交流合作。

(1)拓展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主体

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目前涉及孙中山的文化活动大多局限于官方或半官方的纪念活动以及学术研讨,此外还有相对孤立的文化活动。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主体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因此拓展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主体是建立健全的交流合作的首要任务。

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主体可分为主导主体、协同主体、参与主体三类。主导主体即中山市委市政府。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中心在中山,必须有一个能够统筹官方和民间各类人脉及资源的主导主体。主导主体的根本作用是引导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大方向。主导主体要深入与民革和其他民主党派的联系,齐心协力面向全国、全世界传播孙中山文化作为大文化的概念,挖掘孙中山文化的潜在价值。

协同主体即“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协会与孙中山研究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的协会组织。协同主体要深入与全国性的孙中山基金会、研究会等的合作,共同组建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网络。要深入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官方组织的合作,以孙中山文化作为合作的圆心,画出最大同心圆。要深入与外国政府、组织的合作,尤其是孙中山先生足迹到达过的地方的政府和组织,充分挖掘合作潜能。

参与主体即民间组织、企业、团体、个人。要让孙中山文化深入人心,民间的交流扮演着比官方交流更重要的角色,必须高度重视。要大力加强中山市本地民众对孙中山文化大文化概念的认识,全方位营造出中山故里的气氛,让每一个中山市民都成为孙中山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孙中山文化发扬光大的湾区,大力加强与大湾区相关组织、企业、团体、个人的合作,建立起基于孙中山文化的民间交流长效机制。要大力加强与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民间交流,将孙中山文化作为宣传爱国主义和弘扬时代精神的有力武器。要大力加强与孙中山先生足迹到达过的地方的民众和相关组织之间的合作,让孙中山文化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窗口。

(2)丰富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内容

孙中山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涉及面也十分广泛:

第一是孙中山文化思想交流。可以采用举办对孙中山文化思想进行研讨的论坛;设立官方出资,学界参与的孙中山文化思想研究课题;各类孙中山文化思想交流的全国性、国际性合作项目;举办大型孙中山文化宣传活动等方式进行。

第二是孙中山文化成果交流。孙中山先生本身就是文化创作的大家,一生之中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书信、诗词等作品。要加强研究并传播孙中山先生本人的文化创作,主要交流方式是进行孙中山作品探讨、孙中山文化展览、孙中山文化进课堂等。

第三是孙中山文化资源交流。这一部分的核心是挖掘孙中山先生家乡的历史、文化,以及孙中山先生求学、工作、革命的地方的对其思想有深刻影响的历史和文化,还要孙中山先生传人及再传的文化。例如中山的特色民俗文化——咸水歌、黄圃飘色、沙溪鹤舞等。这些内容同样可以用教育、研讨、节庆、演艺、旅游等方式对其大力弘扬。尤其是旅游业,必须大力发展,要将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产业注入孙中山文化的灵魂。孙中山文化特色旅游要与历史、人文、科技深入融合,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历史文化的魅力,起到教育、熏陶的效果。

第四是孙中山文化产品交流。要大力开发与以孙中山为符号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创产品、城市视觉识别符号、特色旅游服务产品、孙中山影视动画作品和微视频等。要积极与两岸三地爱国同胞合作,积极向社会购买服务,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让孙中山文化通过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感染民众。

(3)创新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方式

创新孙中山文化的交流合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采用综合性统筹文化资源的方式。具体方式包括将分散的交流平台建立成统一的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统筹协调全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一切工作。在国际交流方面,要建立孙中山文化高峰论坛。该论坛的核心是在孙中山的家乡做一个长久的论坛,以孙中山先生的伟人影响力,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团结国际华侨华人助力。

第二,要发扬好孙中山文化必须采用各领域联合发力的方式,以期对社会产生全方面的影响。这些领域包括旅游、教育、学术、演艺、文化产品生产等。例如在旅游产业拓展方面,可将中山市纳入国家和广东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试点城市,助推伟人故里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翠亨新区成为国家文化特区试点,策划生产系列孙中山主题文化旅游产品,兴办孙逸仙书院等文化机构,加速推进伟人故里建设等。

2、扎实推进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

要在中山市搭建一个统一的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该平台旨在整合各方资源,集制度平台、物理平台、网络平台于一体,统筹协调全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一切工作,着力将中山市建设为“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

合作平台包括建立“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统管统筹、推介、贸易)、学术和民间交流平台(统管基地、协会、研究会)、资源与贸易交流平台(推介投资项目、交换相关商业信息)、网络交流合作综合服务平台(对所有孙中山文化资源进行网络集成)。

(1)“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

“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是孙中山文化交流工作中的承接平台。该交流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整合全市有关部门、镇(区)、院校、民间以及海内外乡亲等资源,共同开展国际范围内孙中山文化统筹、推介、贸易等工作,承办孙中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努力将中山市打造成“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

(2)孙中山文化学术和民间交流平台

孙中山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社会团体和民间的广泛参与,因此必要成立孙中山文化学术和民间交流平台。该平台统筹孙中山文化相关基地、协会、研究会的工作。该平台以宣传和推广孙中山文化、促进孙中山文化交流、增进本市与海峡两岸同胞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推动开拓孙中山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是让民众直接受到孙中山文化熏陶的地方,未来要进一步增加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的数量,向全省、全国铺开。要制定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标准,让每个基地的硬件、软件能充分适应孙中山文化的传播要求。建议中山市财政能给予经费保障,成立基地建设专项基金,使各交流基地的软硬件建设能更好达到基地建设标准,从而提升孙中山文化传播交流的实效性。

(3)孙中山文化资源与贸易交流平台

孙中山文化的交流将会联系到一大批海内外工商业界人士,因此文化资源与贸易交流也是孙中山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要建立一个孙中山文化资源与贸易交流平台,汇聚国内外与孙中山文化相关的各类资源,以文化牵头,为各方人士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该平台将为相关人士发布最新的孙中山文化资讯、展会信息、旅游资源、贸易政策、贸易推介等,可以在实际项目操作上提供一站式服务。

(4)孙中山文化网络交流合作综合服务平台

要建立孙中山文化交流的信息化平台,对孙中山文化所有网络资源进行集成。一是要扩展孙中山文化展示平台,推广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等途径,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让孙中山故里的城市形象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二是建立孙中山文化交流信息网络。整合各地区社会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市级孙中山文化交流综合信息系统,打造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国际数据库,将有助于实现有关孙中山文化资源的教育、宣传、学术、项目、节庆、贸易、文创等资源共享共用。要实现该平台信息发布、资源采集、保管与共享、合作交流于一体的实用性,建议该信息系统部署在政务外网,从市财政上给予人财物的支持和保障。市档案馆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将鉴定为可开放的孙中山档案资源整合到该平台。建立并完善孙中山文化相关微信、微博账号,整合孙中山文化的各类资讯,让民众能够随时了解、查阅相关信息。

3、深入开展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建设

用文化项目带动是传播和弘扬孙中山文化的基本手段。必须积极推进孙中山文化在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实施项目,通过推动国际高峰论坛、海峡两岸文化活动等具体文化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孙中山文化在本地、大湾区、省内、国内、国际的交流合作,扩大孙中山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

(1)国际高峰论坛

在中山市定期举办孙中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是将中山市建设成为国际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的标志性举措。高峰论坛的目的是传承和弘扬孙中山文化,凝聚海内外同胞最广泛共识,向世界普及推广孙中山文化,向世界特别是华人世界大力推出以孙中山命名的各类华侨文化工程,让孙中山文化从国家命题进步成为世界命题、人类命题。

高峰论坛可定在孙中山先生诞辰日或其前后举办,可与海峡两岸中山论坛整合举办,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每一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高峰论坛举办的地点可永久定在孙中山先生的家乡翠亨村,作为孙中山文化的地理中心。高峰论坛的邀请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国内外政要、广东省领导、中山市领导、民革和其他民主党派领导、台湾同胞、孙中山先生后人、辛亥革命参与者后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人士、海外华人代表、外国友人代表、社会贤达、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等。高峰论坛的具体形式可包含开幕式、圆桌会议、致敬环节、史迹参观、学术交流、文创展示、项目合作、闭幕式等。高峰论坛的具体内容可包含孙中山文化研究解读和当代意义的研究讨论、孙中山文化相关文化项目协议的促成、孙中山文化促进民心相通合作的开展等。高峰论坛的成果绝不仅限于文化,更可以通过文化的纽带实现经济价值。

(2)孙中山与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文化活动

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九个城市,同属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在历史、人口、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而孙中山先生则与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各个城市都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渊源,在粤港澳地区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文化圈,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文价值链。

将孙中山文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精神载体首先要制订一个孙中山文化湾区的发展规划纲要,还要成立一个由各城市参与的专责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对接机制。在大湾区弘扬孙中山文化不仅要做文化类项目,还要融入经济、交通和城市建设等实体性项目,尤其是要注重融入民生建设和民生事业之中。

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联动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粤港澳各城市文化、名人文化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创作孙中山文化各类作品,物化和活化孙中山文化资源,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原点,建设粤港澳孙中山文化史迹径、建设粤港澳名人史迹径,进而扩大到国际华侨华人的范围,建设成为国际最强盛最美丽的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华侨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3)相关文化艺术创作

有关孙中山文化的作品,如大型报告文学和纪录片《中山路》《中山装》系列、大型交响音诗《孙中山》、交响歌曲《我们的孙中山》、专著《先行者之歌》、《伟人孙中山》,长篇散文诗《山高谁为峰》、《孙中山——献给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组歌等在国内外广受好评,体现了加强以弘扬孙中山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

可邀请专业团队创作孙中山为题材的音乐、歌舞剧、戏剧、配乐诗朗诵等,在中山城等景区定期演出,在相关景区巡回展演。联合本土及各地热爱孙中山文化的民间文艺爱好者,主创大型孙中山主题舞台剧,在中山城等景区定期演出,在相关景区巡回表演,提高景区的文化品味。

结合中山市大文史工程和现有的孙中山相关书籍文献的出版计划,制定一个统筹全局的孙中山文化文献出版计划。编辑推广孙中山有关的青少年爱国读物,制定明确的标准规范以推动孙中山纪念明信片、字画复制品、人像雕塑等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利用现代光影技术在城市建筑立面展现中山故事和孙中山的光辉形象。

每年举办、宣传孙中山文化征文、诗歌、书法等活动,不断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对获奖者进行较高奖励。同时组织面向全民或面向特定人群的孙中山文化才艺比赛。

(4)孙中山文化进校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将孙中山文化进校园作为中山市大中小学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要与相关学校深度合作,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孙中山文化进校园活动。

要积极开展孙中山文化巡展、讲座进校园活动,让历史专家、历史亲历者或专业旅游讲解员为学生作讲解,让他们加深对孙中山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例如之前进行的“孙中山与粤港澳”展览进校园活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通过收集、整理孙中山粤港澳史迹文献、照片资料,策划并制作“孙中山与粤港澳”流动展览,以巡展、讲座的方式进校园。

鼓励孙中山文化与教学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可结合不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指导或帮助下,通过阅读、参观、写作、主题班会、表演、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开展孙中山文化教育工作。要扩大孙中山文化交流的受众面、针对性,在孙中山文化进校园的基础上,启动中山市大中小学“孙中山读本进校园”工程。

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要将孙中山文化进校园成果的展示、交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让各个学校创作的孙中山文化作品、节目能走向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对其中优秀作品、节目进行奖励。

4、着力推进孙中山文化的融合性交流合作路径建设

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入融合是普遍的发展趋势,要深入挖掘孙中山文化的时代特征,推动孙中山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积极整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探索孙中山文化融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

(1)历史文化旅游

孙中山文化是中山市历史文化旅游的价值核心。旅游必须建立在史迹保护的基础上。要制定孙中山文化旅游工程的实施规划。对我市范围内孙中山相关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特色街区、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进行梳理汇总,建立档案数据库,科学制定孙中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孙中山文化元素融入街区公共空间营造、商业氛围塑造、文化中心打造、产品设计制造、人文环境再造,提升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和自豪感。

要强化孙中山文化交流的配套设施建设。重新规划建设中山公园、西山公园,修复或重启与孙中山相关的史迹径,丰富孙文西旅游文化步行街展示中山历史文化名城风韵的元素;改造中山路、兴中道等以中山先生名义命名的街道,使其成为全国各地“中山路”的样板;将原孙中山纪念图书馆建设成为孙中山文化研究成果资料中心和交流基地,在新建图书馆开辟“孙中山先生书房”;规划设计好“中山城市文化展览馆”,设立“中山近代文化名人纪念馆”,展现近代中山名人的生平事迹。

要联合社会力量建设在世界范围内有特色的孙中山文化旅游品牌。旅游项目基于中山市,但不能局限于中山市。可开发“重走中山路”特色旅游线路,将孙中山先生生平到过的地方的景点串成一条线。线路分不同规格,有全市、全省、全国、全亚洲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线路游玩时间跨度很大,供全世界旅客按需选择。在“重走中山路”旅游过程中,要向游客大力传播孙中山文化,同时让他们感受当代中国的繁荣昌盛。线路旅游除了参观,还可组织各式各样的趣味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当前,孙中山故里5A风景旅游区正面临瓶颈阶段,景区的发展规划、管理保护和后续开发利用等亟需重视,可考虑在用地统筹、项目策划、模式创新、设施配套和知名团队合作上大胆突破,通过引进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合作运营、利用文艺界大咖的“名人效应”等方式,增强景区的知名度;改变现有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布局分散、过客匆匆的困境,加强景区规划统筹力度,健全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如推动文创产业跨界融合,建设中山文创示范区“城市客厅”,打造广告会展、工业设计、游戏游艺、家具家居、影视传媒、时尚消费、文化艺术、新媒体等文创产业集群,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等。打造以孙中山文化聚人、以深度体验留人、以高质量服务立品牌、以品牌吸引回头客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生态、民俗旅游

孙中山家乡的文化是诞生孙中山文化的摇篮之一。大力发展以中山市为中心的生态民俗类旅游也是在从侧面宣传孙中山文化。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要统筹全市旅游资源并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旅游景区进行深度合作,按照一定的标准为景区“注入”孙中山文化,将孙中山文化的视觉标识融入生态、民俗旅游之中,要立下规定进行专门的讲解,让游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了解孙中山文化、体悟孙中山文化。

要充分利用翠亨新区“九峰环抱、七水汇聚”的水系山体蕴育的良好生态基底,做好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出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同时将孙中山文化的视觉标识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并大力借助社会力量开发孙中山主题文创产品。以此将港澳台同胞和全世界的友人吸引到翠亨新区来,让他们通过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充分领略孙中山文化的伟大和当今中山的魅力。

可以将孙中山文化的弘扬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向广大乡村地区普及孙中山文化,同时通过孙中山文化的旅游项目为农民带来可能的新的收入来源。

(3)影视、动画开发

影视、动画是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方式,一部好的影视或动画作品会长久留在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心中。中山离香港不远,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的影视资源,用孙中山文化铸影视之魂。可以先建立中山与香港的电影交流机制,成立相关民间组织,在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的参与下,共同构思拍摄相关影视作品。通过孙中山文化这条脉络,整合大湾区乃至海内外的文化资源,通过电影文化作品,输出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以结合香港的演艺学院系统化的教育课程,培养更多影视人才,培育电影产业,并结合VR虚拟技术建设影视体验馆,多维度推广孙中山文化。

在动画制作方面,虽然有海峡两岸合拍的3D动漫电影《孙中山》,但毕竟影响有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达,为动画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日韩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动漫产业发达,可与之开展紧密合作,充分挖掘孙中山历史文化元素,精心谋划,创造一部传世作品的态度打造一部孙中山动画作品。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优良传统,是推进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建设文化名城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担当责任,履行使命,主要负责人要带头钻研文化问题,全力推进文化工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担当责任,履行使命,振奋精神,营造氛围,努力开创孙中山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孙中山文化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履行把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政治责任、统揽文化发展大局的领导责任、凝聚促进文化繁荣各方力量的组织责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把孙中山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现实优势。

成立“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筹建工作小组。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筹建工作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组长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的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筹建工作,“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筹建工作小组的办公室设置在市有关职能部门。

细化落实“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筹建工作小组的职责。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包括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规划实施、对外联络、人员配备等工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形成一系列任务清单,分组落实、分部门协同推进、按节点督办,确保按照中央、省、市重大战略部署的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

(二)加大投入力度

第一,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项目的投入机制,确保制定相关标准、落实交流合作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由市财政设立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专项资金,每年由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或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专责小组牵头编制年度项目和资金预算计划,按照小组统筹项目、各成员单位分项目分别按照规定程序报审。同时,建立有效的文化投入评估考核体系,把孙中山文化经费投入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将相关镇区和部门的经费投入、工作效果和工作成绩纳入绩效考核,对经费投入不足或绩效很差的镇区、政府部门可实行一票否决制。制订孙中山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监督办法、社会捐助和使用监督办法。中山市相关镇区参照市财政设立的孙中山文化资金项目和管理办法安排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孙中山文化建设交流工作。

第二,加强社会资本投入。鼓励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孙中山文化建设,包括孙中山文化合作交流、孙中山文化工程建设、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孙中山文化产业等项目。建立科学的投入指标体系,合理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投入的比例。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手段,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以社会力量的介入促进孙中山文化的建设发展,充分构建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同承担的投入机制。建立动态信息公开机制,在社会资本、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动态的信息公开机制,形成由制度表达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构成的问责机制,保障社会资本更透明地参与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体系的建设。同时建立健全程序规范、标准明确、方式灵活、评价及时、动态调整的资源参与机制,并建立资金投向及使用效能的公开、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

(三)防范化解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实践取得巨大成效。这不但有利于世界各国建立和加强互通互联的伙伴关系,引导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变革,而且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全球共同发展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害怕中国的崛起,在国际上存在着“中国威胁论”。

孙中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灵魂,既领导和印证了近代中国甚至世界的文明进程,还将继续印证和引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走向。建立健全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以孙中山文化这一世界文化符号为纽带,使孙中山文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孙中山的思想、精神以及形成的人文资源,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促进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过程中,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要对孙中山文化有更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孙中山认为,应该继承和弘扬本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批判和扬弃传统文化的糟粕也是必要的。在促进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可以把孙中山的一些思想与封建纲常的伦理道德等等量齐观,也不能一味得尊崇西方的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发展方式和其他社会状况。传统文化可以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发挥理论阐释作用,可以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提供适合中国国情、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科学概念、范畴,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更强大的对时代问题的解释能力。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有利于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扩大社会参与

孙中山是中山市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孙中山文化是中山市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政府发展孙中山文化主导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优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开展的孙中山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将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文化项目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真正把孙中山文化的‘种子’,‘种’入人民心中,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提高人们对孙中山文化的认知。各镇区、各有关部门可以围绕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宣传理念,通过了解孙中山文化的专业人员和团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活动,打造孙中山文化活动的精品品牌。完善民办公助合作方式,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并给予资金扶持,多种形式社会资本参与,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合作共赢的协调机制,全面展现出孙中山文化丰富的内涵。建立政府出资的孙中山文化建设种子基金,加强各方面的金融支持,来撬动全社会参与的孙中山文化风险投资资金。同时,开展典型经验交流,总结推广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经验,形成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格局。通过社会购买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开展有关孙中山文化的宣传、培训和交流活动。


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

专责小组正副组长名单

组长:

丘树宏  中山市政协主席

副组长:

梁丽娴  中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冯煜荣  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徐小莉  中山市政府副市长

刘志伟  中山市政协副主席

仇婉萍  中山市政协秘书长


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

规划纲要修编团队

中山

丘树宏  中山市政协主席

刘志伟  中山市政协副主席

仇婉萍  中山市政协秘书长

刘志巍  中山市政协办公室主任

刘建芳  中山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副主任

陈志坚  中山市政协办公室宣传信息科科长

苏嘉威  中山市政协办公室秘书科四级主任科员

郭昉凌  中山市党史办原主任、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办公室副主任


武汉

傅才武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彭雷霆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陈   波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蔡武进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陈   赓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肖   波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张凤华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讲师

钟   晟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讲师

宋雨阳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明   琰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李   红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