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袁大头”的问世与流通
时间:2019-09-22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1915年8月1日,全国开始统一银币,“袁大头”银元成为唯一法定银币。

 

“袁大头”正面袁世凯戎装侧面像

“袁大头”正面袁世凯戎装侧面像

 

所谓“袁大头”,是指正面镌有袁世凯侧面像、背面铸有嘉禾图样银币的俗称。它是北洋政府在1914年公布《中华民国国币条例》时所确定的国币,是我国铸量最多、流通时间较长的银元,在中国货币史上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和历史地位。

 

“袁大头”的发行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清末,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国货币在中国大肆通行,货币自主权走向沦丧;加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日益削弱,各省为增强各自的财力及扩充军力,纷纷制造和发行货币,国内金融货币系统非常紊乱。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他提出把铸币权集中到中央政府,下令江南造币厂归属财政部管理,并着手整顿币制。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位给袁世凯。

 

袁世凯

袁世凯

 

袁世凯就任后,正值内外交困时期,国内市场上流通的中外货币达百种以上,且各有各的流通范围,规格不一,折算繁琐,不利于税收、发饷和交换,造成民众积怨颇深。当时,进行币制改革可谓箭在弦上:孙中山已发出“创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的通电,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农商总长张謇等积极主张实行币改,北洋政府亟需解决军费,巩固统治,故改革币制势在必行。于是北洋政府决定在全国废除各省造币权,“统一币制”,并要求北洋政府设立币制委员会,研究拟定币制改革方案。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公布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其要点是:国币铸发权专属于政府;旧有各官局所铸发的壹圆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并于一定期限内与国币壹圆为等同价格。

 

国币以壹圆银币为主币,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材质是银占90%,铜占10%,之后改为银占89%,铜占1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国币种类包括银币四种:壹圆、半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国币壹圆银币正面中间为袁世凯戎装左侧头像,上方为发行年号。袁世凯把自己的头像铸于币面,是为了提高其政治地位。国币背面铸两株交叉的嘉禾纹饰及币值。古人视嘉禾图案为吉祥的象征。嘉是丰硕、美好、祥瑞的意思。禾是禾苗。“嘉禾”就是美禾,茁壮之禾,硕大之禾,祥瑞之禾。九穗之禾,象征丰收,繁荣。

 

嘉禾纹

嘉禾纹

 

《国币条例》公布后,袁世凯下令一边大量收购旧币,一边在天津造币总厂和武昌、广州、南京等分厂按统一规格与重量,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通用全国,逐渐取代清政府的“大清银币”、“光绪元宝”等银币。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发行量最大、流通最广、存世量最多的10余种“袁大头”机制银币的由来。

 

“袁大头”银币币型划一,重量成色准确,易于识别,因此很快为民众所接受,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龙洋,流通各地。新中国刚建国时,我国云南、西藏等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货币流通方面只认可信誉度高的“袁大头”银元。为了稳定边疆地区政治与经济,当时政府特别发行了“袁大头”。为以示区分,特意在银元背面嘉禾左上方结带孔中设一极小“O”形圆圈和“圆”字中“口”字成三角形不开口,作为暗记。

 

“袁大头”的发行改善了清代长期实行不完全的银、铜平行本位制的紊乱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国内各地乱制各式银元的现象,对军阀各据一方、各自为政分割经济的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到了1917 年,官方又规定以“袁大头”为税收本位币,这样更加巩固了“袁大头”的第一主币地位。尤其重要的是,“袁大头”的发行对融通货币资金,恢复与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齐庚:《八十年风雨“袁大头”》,《艺术市场》,2004年第10期。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