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辛亥革命以前的戴季陶
时间:2019-10-23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戴季陶(1891年—1949年),名傳賢,生於四川廣漢,是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元老,中國近代重要政治理論家,乃孫中山先生的秘書和智囊。大眾對戴季陶在革命以前的經歷,向來不甚清楚,故特藉三件事,來看看他是如何走上革命一途的。

 

留學日本,萌動革命思緒

 

壯年時期的戴季陶

壯年時期的戴季陶

 

戴季陶是著名的日本通,曾撰《日本論》一書,其日語和日本文化的知識,都源自少年時期的一段求學經歷。早在二十世紀初,戴季陶便來到成都,進入專門培養留日學生的東遊預備學堂,並在日人教習的指導下學會一口流利的日語。少年戴季陶很早萌發革命思想,曾與三個志趣相投的友人結拜為兄弟,發誓要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不過,這只能算是少年人的一腔熱血,如果沒有後來的連串經歷,這個理想斷不可能得到實踐。

 

1905年,戴季陶來到東京,兩年後考入近代法學重鎮——日本大學法科。民國以後,戴季陶乃國家的法學權威,主持許多重大立法,其理論基礎便是從日本大學的課堂上學來的。當時日本大學有千餘名中國留學生,卻沒有一個聯誼的組織。有見及此,戴季陶便與幾名同學組織「日本大學中國留學生同學會」,並當選會長。同學會成立當天,日本文部省代表、大學校長和教授,以及校內外中國留學生共二千多人出席。同學會的籌備和成立,鍛鍊了他組織及動員的才能,也提高了他的自信。

 

可惜的是,戴季陶不久便因阮囊羞澀,無法繳付學費,提早結束學業歸國。這一段留學經歷,讓他對日本文化的認識大大加深,成為日後寫作《日本論》、擔任孫中山先生日文翻譯的重要資源。

 

進仕蘇州,拋棄改革迷思

 

戴季陶像

戴季陶像

 

1909年夏,戴季陶回到中國,先到上海,後到蘇州向巡府瑞澂毛遂自薦,後者見他曾留學日本,聰敏博識,便收他為門下,委以江蘇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的職務。研究所是官辦的教育和學術機關,戴季陶年僅二十歲即居教官之位,自然引來許多官員的不滿;加上他性格奔放,不喜守舊,更顯得與僵化的官場格格不入。

 

戴季陶生性風流,有魏晉士人之風,常流連於花街柳巷。清廷原來是禁止官吏狎妓的,一些官員知道了,便跑到瑞澂面前告狀,豈知瑞澂早視戴為得力助手,只敷衍道:「年輕人誰不如此?何足為病。」又一次,戴季陶發表一篇評論《欽定憲法大綱》的文章,批評大綱的專制性質。守舊官員再次告狀,但瑞澂聽罷只是淡淡地說:「朝廷頒布憲法大綱,原需臣民抒陳己見,庸可傷。」告狀的人聽了,只得悻悻然離開。

 

然而,戴季陶在蘇州的好日子並不長久。1910年初,瑞澂調遷,戴季陶頓失保護,未幾便受排擠而離開。這段官場經歷雖短,卻讓戴明白到封建體制的僵化,朝廷官員的腐敗,原來那點對清廷的幻想、對改良的信迷思,也完全拋棄了。

 

筆挾風雷,踏上革命征途

 

1910年春,戴季陶回到上海,在改良派的《上海日報》負責撰寫政論,不久轉投至由同盟會員陳屺懷 (陳有雷之兄)任主筆的《天鐸報》。

 

《天鐸報》的政治立場與戴季陶的政治理念相契合。這段時期,戴以「天仇」為筆名,暗示他與清朝之間有不共戴天之仇。他的文章辭鋒犀利,煽動力強,同時又情理兼備,故「天仇」之名不脛而走,一時名滿海內,也令《天鐸報》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十三種革命大報之一。然而,這些文章很快便引起清政府的注意。

 

1911年春,戴季陶新婚不久,社會上便傳出了清廷指名要逮捕他的消息。戴季陶只好立刻告別妻子,乘船前往東京。後來,南洋友人雷鐵崖寫信給他,要他到南洋檳榔嶼去擔任《光華日報》的編輯。

 

檳榔嶼乃同盟會在海外的重要據點,孫中山、汪精衛等領導人常於此舉行活動,進行革命會議。戴季陶甫上任,即回復「天仇」時代的本色,全力發表鼓吹革命的文章。他的表現,引起了革命元老黃金慶的注意,終在其介紹下,正式加入同盟會,步上革命的征途。

 

參考資料:
范小方、包東波、李娟麗著:《戴季陶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版。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