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孙中山与“知难行易”
时间:2019-12-02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据上海《中华新报》记载,1917年7月21日,孙中山先生在广东省学界欢迎会上演讲巩固共和与富强之策。他在演讲中认为,日本之所以强,是“不知有一难字,冥行直逐而得今日之成功也。”因此提出知难行易说,强调“国强在于行”。

 

孙中山写给李仙根的“知难行易”

孙中山写给李仙根的“知难行易”


1918年1月23日孙中山先生宴请在粤各报记者,国会、省议会议员军政官员,多有列席。谈话称:有同志老朋辈劝其下台,“余答以不必作此思想。余一息尚存,惟有打算上台,绝不见难思退也”。在讲话中,孙中山又重申“知难行易”与旧学说“知易行难”的对立,二者间‘知难行易’乃为真理",并指出旧学说流弊对国人的影响。同年,孙中山撰写《孙文学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难行易”学说。

 

孙中山撰写的《孙文学说》

孙中山撰写的《孙文学说》

 

《孙文学说》主要阐述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其中又集中讨论了认识论问题,最终确立了“行之非艰,知之维艰”的新认识。因此《孙文学说》又被称为《知难行易的学说》。全篇除自序外,共分八章,即第一章“以饮食为证”、第二章“以用钱为证”、第三章“以作文为证”、第四章“以七事为证”、第五章“知行总论”、第六章“能知必能行”、第七章“不知亦能行”、第八章“有志竟成”。孙中山以大量的科学史实、革命斗争的实际活动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反复论证了人的认识过程是行先知后,这是孙中山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也是其知难行易学说的基础。为了论证知难行易的道理,孙中山通过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个例子,明确主张人的认识过程是行先知后,肯定行在先、知在后,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可以说,行先知后实际上是蕴涵于知难行易说中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它的合理内核。孙中山的行先知后思想,是同他对事实和言论、客观和主观关系的唯物主义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孙中山认为,“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他明确肯定知识、言论是源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客观事实是先有的第一性的东西,而主观认识不过是后起的对于它的反映,客观事物是能够不断地被人们认识的,而且随着人类反复的实践和实际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的知识也就越多,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在孙中山看来,人的任何知识,不论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还是关于社会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行,是事实的反映,在认识事物、解决任何问题时,“一定要凭事实”,“不是专靠书”,“一定要根据事实,不能单凭学理”。

 

“知难行易”学说的提出,是针对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所领导的事业一再受挫,党内出现各种异议,致使孙中山的许多主张遭到反对,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孙中山认为,革命党人对革命宗旨和革命信仰不笃,奉行不力,其根源在人们受到“知易行难”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左右。

 

参考资料:
1.陈锡祺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8月第1版。
2.《中山墨宝》编委会编:《中山墨宝》第4卷,北京出版社1995年第1版。
3.刘望龄辑注:《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