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段祺瑞二三事
时间:2019-11-14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段祺瑞(1865—1936),曾用名启瑞,字芝泉,晚年号称“正道老人”,1865年生于安徽六安,后举家迁到合肥,因此也有人称呼他为“段合肥”。民国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與馮國璋、王士珍被稱為「北洋三傑」。

 

段祺瑞

段祺瑞

 

「中國近代第一炮兵司令」

 

甲午戰爭,使李鴻章慘淡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遭到了覆滅,淮軍和湘軍也一敗塗地,清軍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一時朝野上下要求改革軍隊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在內憂外患和各方面的壓力下,清政府迫於形勢,為了維護、延緩自己的統治,決定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新型陸軍。1895年,袁世凱奉旨練兵於天津小站,廣招賢良,選拔標準是「宿將及有根底之學生」,如段祺瑞與薑桂題、楊榮泰、龔元友、吳長純、徐邦傑、任永清、梁華殿、馮國璋、陸建章、曹錕、張勛、段芝貴等。段祺瑞在小站任砲營統帶,兼隨營學堂總監,麾下雖只有不足兩千名炮兵,不足一百門砲,卻是中國第一支裝備正規的砲兵部隊,他也因而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炮兵司令」。除了砲兵部隊的常務工作外,他還從事了編寫規章制度的重要工作,如《編練章程》、《戰法操典》、《訓練操法詳晰圖說》等。此外,他治軍十分嚴格,某次他的一個老鄉有違軍令,輾轉託袁世凱向段祺瑞說情,他厲聲駁回道:「此人是我同鄉,我若放縱了他,今後將何以服眾呢?」袁世凱由此對他更加愛重。

 

協助孫中山喪事的舉辦

 

段祺瑞

 

段祺瑞

 

雖然在涉及孫中山治喪事宜的一些具體問題如關於停靈地點的問題上,段祺瑞執政府與國民黨出現了一些分歧和爭議。但段祺瑞在配合孫中山的喪事,做了許多輔助性和保障性的工作。

 

孫中山逝世後,其家屬及國民黨人在北京發起一系列的移靈、公祭、送殯等治喪活動,整個治喪活動從3月12日持續到4月2日,時間長、規格高,盛況空前。孫中山喪事主要由國民黨組織和承辦,但在北京操辦如此規模的喪事,沒有北京政府的協助是很難想象的。除了一開始未允許在中央公園社稷壇停靈公祭和段祺瑞本人未親自致祭外,段祺瑞執政府還做了如下工作:主動下令志哀;派出政府治喪代表協助辦理喪事;頒布國葬指令;派政府代表參加各項活動;派出軍隊、政府樂隊、儀仗隊等參與具體活動、執行各項任務;沿途照料和安排警力維持秩序;給予經費支持;照料孫中山家屬,給予各種方便。據報導,治喪結束後,北京政府交通部為南下國民黨人和孫中山家屬準備了花車一輛,頭等車三輛,及其他行李飯車等共為一列,還特派京奉路局課長隨車同行,照料一切。這種待遇是非比尋常的。

 

彌留之際的「八勿」

 

段祺瑞瑞在彌留之際,還心繫國事,留下親筆遺囑,向政府提出「八勿」之說,作為國家的「復興之道」。這「八勿」乃是: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段祺瑞的這「八勿」之說體現了其一生的政治、軍事、外交、教育等各方面的心得,也頗有哲理,對後人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仕軍:《「中國近代第一炮兵司令」段祺瑞》,《文史天地》,2011年5月
2. 沙文濤:《段祺瑞執政府與孫中山喪事的舉辦》,《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月第31卷第2期。
3. 何虎生:《另面段祺瑞:「六不總理」一生無房產》,《人民論壇》,2011年5月。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