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二次革命中的李烈钧
时间:2020-06-10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省的战略要地九江湖口县宣布成立讨袁司令部,并通电全国,宣布独立,正式为“二次革命”掀开序幕。而李烈钧更担任讨袁军总司令,自始至终都站上这场反袁起义的最前线。

 

二次革命时的李烈钧

二次革命时的李烈钧

 

李烈钧,字协和,江西武宁人,生于1881年2月4日。少时受甲午战败之刺激,萌生投笔从戎之志。1902年人江西武备学堂,遇上伯乐吴介璋,获其推荐留学日本振武学校。后于日本得黄兴引荐,与孙中山见面,加入同盟会,从此追随孙中山20余年,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不遗余力。辛亥革命时,李烈钧曾出任五省联军统帅,亲率大军援鄂,解除革命军危机。民国创立以后,李烈钧被选为江西督军,期间铲除匪患,兴办实业,使江西面貌为之一新。

 

不过,李烈钧督掌江西,却令北京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深感忧虑。一来,李烈钧是孙中山的忠实支持者,对袁世凯专擅弄权素来不满;二来,江西军政界乃国民党之重镇,袁世凯如要削弱国民党的地方力量,则必先从江西下手。

 

袁世凯的倒行逆行,激起全国人民反对。1915年12月,蔡锷等在云南组成护国军,兴师讨袁。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图为部分将领合影。左2为李烈钧,左3为蔡锷。

袁世凯的倒行逆行,激起全国人民反对。1915年12月,蔡锷等在云南组成护国军,兴师讨袁。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图为部分将领合影。左2为李烈钧,左3为蔡锷。

 

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于上海被刺杀,让袁世凯与国民党、李烈钧的矛盾白热化。孙中山认识到非用武力不足以推翻袁世凯,故于4月在上海召开秘密会议,共商讨袁事宜。然而,黄兴为首的主和派及孙中山为首的主战派之间,分歧巨大,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共识。李烈钧见状,拍案而起,历数袁世凯的罪状,更说道:“有袁无我,有我无袁,讨袁义举,万死不辞。”孙中山对此深为感动:“知我者,协和也。”可惜,主和派始终占多数,故这次会议并未就讨袁达成任何实质共识。相较之下,袁世凯掌握了国民党及南方各省督军的意向,便积极备战,尤以江西为其首先要进攻的目标。

 

1913年3月孙中山与黄兴等在上海商议讨袁合影

1913年3月孙中山与黄兴等在上海商议讨袁合影

 

6月,李烈钧回赣不过月余,袁世凯的前线部队已抵达江西临江码头镇。同时,黎元洪受袁世凯之命,也向李烈钧施压,迫其引退,又秘密策反其重要部属欧阳武、陈廷训等。一时间, 李烈钧面临内忧外患,只好让步,撤回驻防在码头镇军队。6月9日,袁世凯更下令免去李烈钧赣督一职。李烈钧迫于无奈,通电全国,下野离赣。

 

就在李烈钧离赣的前一日 ,袁世凯又免去了胡汉民的广东都督一职。此举成为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线。皆因赣、粤两督同时被免,使原来意见分歧的国民党员团结起来,竟一致赞成兴兵讨袁。6月底,孙中山由香港返回上海,更第一时间邀请黄兴和李烈钧商议,席间,李烈钧见党内人人斗志昂扬,立场一致,方觉反袁起义大有可为,遂下定决心首先发难。

 

7月12 日,李烈钧回到江西湖口,在一片礼炮声中,正式宣布江西独立,自己就任为江西讨袁军总司令,并发布由省议员杨赓笙拟撰的讨袁檄文:“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绝灭人道……近复盛暑兴师,蹂躏赣省,以兵威劫天下,视吾民若寇仇,实属有负国民之委托。我国民宜亟起自卫,与天下共击之。”

 

檄文一经发布,南方各省党人也纷纷发电准备响应,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四川熊克武、广东陈炯明等先后宣布独立。革命形势看似一片大好。

 

可惜,这些不过是表面上的团结。首先,袁世凯很快便以厚利策反了李烈钧的部下,大幅削弱了江西讨袁军的实力。其次,在整个战争期间,南方各省一直观望,按兵不动, 唯江西一省孤军奋战。湖口起义之后,李烈钧曾多次电报湖南、广东、福建、安徽各省,希望各省能遵守约定,共同出兵讨袁。各省督军虽然满口答应,却未派任何援军入赣相助。故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江西讨袁军很快便一败涂地,各省也纷纷取消独立,重新归顺于袁世凯的统治下。

 

幸而,李烈钧并未于二次革命失败后失去斗志。在日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之役中,他再次承孙中山之命,于国内联络各方督军,于国外向华侨宣传革命思想和讨袁主张,并争取西方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为反袁运动的胜力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志华、宋 毅:《“二次革命”在江西的失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2.陈长河:《从档案看李烈钧与湖口反袁起义》,《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3.李松凌:《孙中山的参谋总长李烈钧》,《炎黄春秋》,2003年第1期。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