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孙中山开发西北的战略设想
时间:2020-07-08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我国西北地区按孙中山的划分,包括了内、外蒙古、新疆、甘肃、唐努乌梁海等地,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它是联络中国内地和中亚、南亚、阿拉伯各国、非洲以至欧洲的历史通道。由于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地理等方面,较之全国其它地区独具特点,因此,在战略上有着十分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孙中山早在 1891 年写的 《农功》中就表现出对大西北的关注:“俄国移民开垦西北,其志不小。我国与彼属毗连之地,亦亟宜造铁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在《实业计画》中他把开发西北摆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从西北地区所处的经济地位与国防地位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开发西北的战略设想,试图通过开发西北,提高西北经济发展水平,改变西北贫困落后的状态,促进全国经济均衡发展。同时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

 

孙中山撰写的《实业计画》(英文版原名: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ofChina,即“国际共同开发中国经济计划”。)

孙中山撰写的《实业计画》(英文版原名: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ofChina,即“国际共同开发中国经济计划”。)

 

第一,发展西北的交通运输业、通讯业。

 

在孙中山看来,中国建设的基础是交通,交通建设的关键是铁路,西北地区更是如此。他在《实业计画》中把铁路建设作为发展交通的首要措施,主张在西部的新疆、西藏、蒙古、青海地区广筑铁路。他指出:铁路由人口稠密、经济繁华地区,走向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获利甚大,他认为经济水平相差越大,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求也越大。只要交通便利,“丰饶地区的物产势必大量流到匾乏地区,以丰补歉,沟通有无,贸易势必繁荣兴旺”,可以两得其利。其六大铁路系统涉及西部地区的有:西北、西南、高原铁路系统及中央铁路系统之一部。

 

西北铁路系统

西北铁路系统

 

其中 “西北铁路系统”,乃是环西北直达新疆沿线,直达中俄边境。西北铁路系统的设计,一是要将内地铁路运输与北方大港连接起来。二是要将内陆各城市连接起来。如西安大同线、西安宁夏线、西安重庆线、西安于阗线等,西安是中枢辐射地,将西安与甘肃、新疆、宁夏和边境重要地区的城市连接起来,实施海陆一体、内陆一体的思路。扩张西北铁路系统,主要是将铁路延伸到边境地区,如伊犁和阗线、喀什噶尔线等。“倘有铁路与此等地方相通,则稠密省区无业之游民,可资以开发此等富足之地。此不仅有利于中国,且有以利世界商业于无穷也。故中国西北部之铁路系统,由政治上经济上言之,皆于中国今日为必要而刻不容缓者也。”铁路网形成,为开发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创办实业的基础。

 

在不能修铁路的穷乡僻壤,就要修公路。以现代化的铁路交通为主,辅以公路和水路,互相配套,就可以形成为一个交通运输网。他在极力主张发展西北交通运输的同时,还积极倡导发展通讯事业,如增设电报线路、电话及无线电等,使其遍布于西北各地。他预言若干年后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如能实现,西北可凭藉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讯设施摆脱封闭落后。

 

第二,移民实边开垦西北

 

在解决人力问题上,孙中山吸取了美国向西部大量移民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东南人口甚密,西北人口则稀疏”的特点,把移民西北列为第一计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孙中山看来,移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有利于改变东稠西疏、东强西弱的人口与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他极力主张移民蒙古、新疆广大无人之地,减轻长江及沿海的人口压力,把劳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以利于西北开发。其二,有助于进行裁兵。孙中山提出,革命之后,就需要裁兵百万,移民垦殖有助于安置百万被裁之兵,可防止许多社会问题。

 

建国方略图

建国方略图

 

第三,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孙中山说过:“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胡以养民?不养民胡以立国?”因此他十分重视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早在1894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就表示:准备到欧洲各地考察农桑新法,回国后,再到关外新疆等地考察农业,“察看情形,何处宜耕,何处宜牧,何处宜蚕,详明利益,尽仿西法,招民开垦,集商举办,此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孙中山清楚看到,西北地区有广阔的农地、牧地,但由于交通不便,农地牧地尚未得到开发,这些地方如果“能得铁路利便,又能以科学之方法改良畜牧”和“改良农地”,那么,不仅可以成为全国粮食之地,而且可以取代阿根廷成为世界最大的肉类供应地,如此,既对国家有利,又“可以救济世界粮食之竭乏”。他还针对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雨水较少的特点,提出了要加强农业灌溉工程的普及,整理黄河及其支流,以解决农牧业所需要的水源问题。

 

第四,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工业经济

 

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西北牧地广阔,但羊毛工业不发达,以致“每年由中国输出羊毛甚多,制为毛货,又复输入中国”。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就必须大力发展毛纺织工业,“自羊毛商业输出、输入观之,可知发达羊毛工业,为在中国甚有利之事。”而要发展好羊毛工业,“当以科学方法养羊、剪毛,以改良其制品,增加其数量。于中国西北全部设立工场以制造一切羊毛货物,原料及工价甚廉,市场复大至无限”。孙中山认为应将西北地区建成中国畜牧业和羊毛加工业的重要基地,创办皮革工厂以制造皮货及靴、鞋类等事业。

 

开采矿业是开发西北的重点。孙中山指出:“矿业者为物质文明与经济进步之极大主因也。”西北地区宝藏遍布,铁、石油、煤、铜、玉等无不具备,从孙中山《实业计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已了解到西北蕴藏丰富的矿产。他提到了新疆、青海等地的铁矿,甘肃、新疆、陕西等省的石油资源以及新疆和阗的玉矿等。他要改变西北工业的落后状态,必须大力开发矿业。开发利用的方式,可由国家经营,也可以由私人经营,不过应以国家经营为主,尤其是那些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以防止资本家垄断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对于那些国家尚无力经营而又适宜私人发展的矿务业,他认为国家应采用宽大的矿律,政府应派专门的技师进行指导,各公司、银行则应予经济上的帮助。孙中山的这种采用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合作开矿的办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第五,开发西北的前提和途径

 

首先,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孙中山认识到清朝专制政权“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认识到只有“驱除鞑虏,创立民国”,才能“裕国本,强国力,振邦交”。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

 

其次,“必选最有利之途吸收外资”。孙中山提出国际共同开发中国的构想,实行门户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外才和外国技术,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再次,教育为立国之本。孙中山认为,引进外才虽可解燃眉之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治本必须搞教育。把振兴学校与兴学方式看作是振兴中华和革命救国、建国工作的基础,把兴学育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看作是国家转弱为强,转衰为盛,关系国家民族命脉的根本。在对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上,孙中山特别强调由于蒙、回、藏等族人民,因为语言文字不同,尤当办好民族师范学校,以培养大批的少数民族教师,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的西北开发实业计画,采取了近代化手段——大铁路、大农业、大工业来综合治理西北,使西北与国内其他地区协调发展,把中国近代化和国家的独立统一联系在一起考虑,这是孙中山开发西北的可贵思想。

 

孙中山致力于开发西北的战略设想及其具有宏大气魄的方案,反映其炽热的爱国热情和改造中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他的西部开发设想在当时内忧外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其具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他的许多观点如关于交通为开路先锋、农矿为实业之母,教育为立国之本的见解和主张,提倡实行门户开放主义,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的学习和继承。

 

参考文献:

1.吳映萍:《孫中山開發西北戰略思想芻議》,《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2.薛正昌:《孫中山西部開發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3.李忠良:《孫中山西部開發思想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1998年。

4.陳金龍:《論孫中山的協調發展觀》,《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